“来自养殖一线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不能只在实验室和论文中找课题。”“来一线,才能明白学的专业有前景,而不是传说中‘天坑’。”这是集美大学校长谢潮添在思政课上对学生讲的话。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上寮村的“对虾科技小院”举行,主讲人是谢潮添。
五月的龙海市,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科技小院”的水塘边,绿草茂盛,但已是热浪滚滚。20多名学生带着草帽,顶着艳阳,脸颊上流着汗水,他们行走在养虾池边,深入育苗室里,听校长娓娓道来,上了一场特殊的思政课。
思政课的第一个现场,在“科技小院”的室内育种区。
“远在江西的养殖户,都会到这里来买种苗。”谢潮添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以及海澄镇在全国的市场占有情况。
“以前数虾苗,靠人工,一条条的数,现在机器一照,数量就能显示出来,又快又准。”在育苗现场,一名女工向同学们介绍设备的功能。
在任集美大学校长之前,谢潮添曾任该校水产学院的院长。现在,他是福建省科协副主席、教育部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说起水产养殖,他如数家珍。
“以前养对虾要用的调水、抗菌剂,还有一些辅助抗病药品,很多要从海外进口,我们科研人经过30多年的研究,现在很多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超过海外,而且更加环保,更加无毒无害。”谢潮添回顾福建在水产养殖“动保产品”方面的发展历程,他说,“有了科研的加持,我们才能‘硬气’,才有自己话语权!”
说起科技的力量,陪同参观的顺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蔡章印向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前养虾,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养死多少,一有问题,我们就请集美大学老师来,老师把样品带到学校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最后为我们找出问题根源,解决问题,后来,干脆就在我们科技小院建起了实验室。”
“来自养殖一线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不能只在实验室和论文中找课题。”谢潮添说,这些年,学校在水产领域能取得一些成果,很大程度是因为学校能立足生产需求,来解决实际问题,成绩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
“如果不到生产一线,天天待在实验室,是出不了真成果的。”谢潮添说。
“我的专业领域是藻类养殖,博士毕业后,我不敢直接上讲台,而是在向养殖户学习种紫菜后,才敢上讲台,才敢教养殖。”谢潮添回忆起自己刚当教师的情景,并强调教师现场实践的重要性。
“你们看,这里养殖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在一线,也没那么辛苦了。”谢潮添向同学们介绍了往届校友的就业情况,他说:“我们学的专业不是网上说的‘天坑’,它是可以捧‘金饭碗’的。”
谢潮添在养殖现场为学生授课。熊杰 摄
在授课环节,谢潮添结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深怀爱国情,坚守报国志,争做新时代挺膺担当奋斗者”为题,为同学们讲授思政课。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科技小院的由来,以及集美大学科技小院建设的情况。
许金震是水产学院2022级渔业发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是福建龙海对虾科技小院的“院长”,他是这次思政课的现场组织者。在虾塘边,他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对虾的养殖情况,可谓“头头是道”。
“我可能是最小的‘院长’。”谈起自己当“院长”的收获时,许金震表示:“吃住在养殖场,才真正学会了养虾的流程,还懂了与一线养殖人员沟通,并学会从现场发现问题,最后与大家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
在思政课的发言环节,计算机工程学院22级本科生张琴玉还提了自己的意见,她希望学校能创造机会,让她把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用在养殖环节,她说:“希望养殖能用上更多的人工智能。”
“学科交叉是大趋势。”谢潮添充分肯定了张琴玉的想法,并介绍了学校准备加大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设想,他希望张琴玉将来能深入科技小院,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我对自己的专业更有信心了!”2022级水产养殖学本科生黄昌炜同学表示,参观科技小院,不仅拓展了视野,也让他对水产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新的理解。
“感觉校长很亲切,没有距离感,就像我们身边一个普通的老师。”学校水产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俞韩绣已经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她长期扎根在科技小院,取得不少科技成果,被老师们称为小院里走出的“金凤凰”。
“不管读硕士,还是博士,只有到现场,才能增加学术功力。”俞韩绣说,她希望能像校长说的那样,多到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完成自己的博士生涯。
参与思政课的有集美大学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及海洋食品与生物学院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对科研抱有兴趣的其他专业本科生。
近年来,集美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已在4个省份46个市区县建有48个科技小院,至今,已有超过80余名教师和500余名研究生深入科技小院进行科研实践,同时,学校派遣了逾千人次的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为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集美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六个科技创新驿站,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资源与优势的互补。学校还推出了“师生科研搭子养成计划”,旨在培养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熊杰 通讯员 刘金昆)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